高科技产品供给现状到底如何?
从全球视角看,**芯片、动力电池、高端医疗器械**三大品类的供给最为紧张。台积电、三星、SK海力士的产能利用率连续四个季度维持在95%以上,依然无法满足汽车与消费电子的订单;宁德时代、LG新能源的磷酸铁锂电池交付周期从6周拉长到14周;GE医疗、西门子医疗的CT、MRI核心零部件库存天数已跌破30天警戒线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为什么会出现供给缺口?
1. 需求端:技术迭代叠加政策 ***
-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0年的4%飙升至2023年的31%,单车带电量提升40%,直接放大电池需求。
- AI大模型训练对GPU的需求三年增长90倍,英伟达A100/H100交货期普遍超过26周。
2. 供给端:产能扩张存在硬约束
- 半导体:一座3nm晶圆厂投资高达200亿美元,环评+建厂+设备搬入需36个月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- 电池材料:锂矿开采周期长达7年,2023年全球碳酸锂供给缺口仍有12万吨。
如何量化评估供给缺口?
业内常用“需求-供给差值/需求”计算缺口率,但更精细的做法是引入“产能爬坡系数”与“库存周转天数”:
缺口率 = (当期需求 - 当期有效供给) / 当期需求 有效供给 = 名义产能 × 产能爬坡系数 × 良率
以2023年Q2的碳化硅衬底为例:
- 全球需求:120万片/年
- 名义产能:100万片/年
- 产能爬坡系数:0.7(新产线良率仅60%)
- 有效供给:100×0.7×0.6=42万片
- 缺口率:(120-42)/120=65%
哪些指标能提前预警供给风险?
指标 | 预警阈值 | 2023年实际值 |
---|---|---|
晶圆厂产能利用率 | >90%持续2季度 | 台积电96% |
电池级碳酸锂库存 | <15天 | 12天 |
光刻机交付周期 | >18个月 | A *** L 20个月 |
企业如何对冲供给波动?
1. 签订长期协议(LTA)
特斯拉与Piedmont Lithium签署10年锂精矿供应协议,锁定80万吨产能,价格采用“市场价-固定折扣”机制,既保障量又控制成本。
2. 垂直整合
比亚迪从锂矿开采→电池材料→电芯→整车全链条布局,2023年自供率已达75%,较行业平均高30个百分点。
3. 技术替代
- 用氧化镓替代碳化硅做功率器件,成本降低50%,虽性能略逊,但可缓解衬底短缺。
- 储能电池转向钠离子路线,避开锂资源瓶颈。
未来三年供给会缓解吗?
分品类看: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- 半导体:2025年全球将新增41座晶圆厂,但3nm以下先进制程缺口仍存,成熟制程可能过剩。
- 电池:锂矿2024-2025年集中投产,缺口收窄至5%以内,但**高镍正极材料**因镍湿法冶炼产能不足,2026年前仍紧张。
- 医疗设备:稀土永磁材料(MRI核心部件)受地缘政治影响,**镨钕氧化物**出口管制可能加剧短缺。
投资者如何跟踪供给变化?
推荐三个高频数据源:
- SEMI全球晶圆厂建设追踪报告:每月更新设备搬入进度。
- 上海有色网( *** M)锂产业链周报:覆盖锂矿、盐湖、回收料库存。
- 美国FDA医疗器械短缺清单:实时披露CT球管、超声探头等关键部件断供风险。
理解供给逻辑的核心是“技术周期+产能周期+库存周期”的三重共振。当AI、电动化、医疗影像三大需求曲线同时陡峭上升,而供给曲线因重资产属性无法快速响应时,缺口便成为常态。提前布局资源、技术、产能的企业,将在下一轮周期中占据定价权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