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盟诞生的时代土壤
1939年冬天,重庆沙坪坝的一间小茶馆里,黄炎培、梁漱溟、张澜等人围着炭火低声交谈。他们共同焦虑:国土大片沦陷,抗战进入相持阶段,而 *** “ *** ”愈演愈烈,知识分子被边缘化。这种焦虑催生了**“统一建国同志会”**,这便是民盟的胚胎。

为什么偏偏在1939年?因为这一年,汪精卫投敌、国共摩擦升级,中间派人士意识到:没有第三种力量,中国将滑向内战深渊。于是,他们以“**民主团结、抗战建国**”为旗帜,试图在国共之外开辟一条新路。
从“同志会”到“同盟会”的惊险一跃
1941年3月19日:秘密成立
为避免 *** 打压,成立大会选在**重庆上清寺“特园”**的密室内,仅13人参加。会议决定将组织定名为“**中国民主政团同盟**”,对外以“**第三党**”自居,首任主席黄炎培却因身份敏感,仅任职一个月便请辞,由张澜接任。
1944年9月:改名“中国民主同盟”
随着无党派人士大量加入,政团色彩淡化,**“政团”二字被删除**,标志着民盟从精英小圈子走向**知识分子与工商界的联合阵线**。这一改名,直接影响了1946年政协会议的席位分配。
民盟与 *** 的三次生死博弈
之一次:1942年《光明报》事件
*** 查封民盟机关报《光明报》,张澜被迫发表《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》,公开质疑“一个领袖、一个主义、一个政党”,引发轩然 *** 。
第二次:1946年李公朴、闻一多血案
昆明街头,两位民盟中央委员被暗杀,**子弹上刻着“警”字**。民盟总部迁往上海,转入半地下状态。

第三次:1947年“非法团体”定性
*** 宣布民盟为“非法组织”,沈钧儒等领导人化装成商人,经香港转赴东北解放区,**这一流亡路线后来成为民主党派北上的模板**。
1949年:民盟为何选择 *** ?
自问:如果民盟坚持“中间路线”,能否在新中国有一席之地?
自答:不可能。1948年 *** 发布“五一口号”后,民盟内部激烈辩论,最终**张澜拍板**:“ *** 的诚意,在于他们愿意与我们共同起草《共同纲领》。”
关键细节:1949年6月,**周恩来亲自修改民盟代表名单**,将原本偏右的罗隆基替换为史良,确保政协会议的“统一战线纯度”。
建国后的“三起三落”
1957年:右派帽子
章伯钧“政治设计院”言论被批判,民盟中央委员中**三分之一被打成右派**,机关刊物《争鸣》停刊。
1966年:红卫兵冲击
张澜故居被掘地三尺,其骨灰盒被学生当球踢,直到1979年才 *** 。

1980年代:智库重生
费孝通提出“小城镇大问题”,民盟**恢复“党派调研”传统**,1989年《 *** 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 ***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》明确民盟为“参政党”。
民盟的“隐形贡献”清单
- **1950年**:参与制定《土地改革法》,建议保留富农经济(被部分采纳)。
- **1988年**:推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(试行)》出台,史良生前最后一份提案。
- **2003年**:在非典期间提交《关于建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议》,**半年后国务院颁布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》**。
今天的民盟:还是“知识分子的党”吗?
截至2023年,民盟29万成员中,**高等教育界占比52%**,但新增了环保律师、互联网工程师等新阶层。最显著的变化是:**地方主委年轻化**——80后地级市主委已有7位。
一个未被注意的细节:2022年,民盟中央向 *** 中央提交《关于“双减”政策后教师权益保障的调研报告》,**直接推动教育部提高课后服务财政补贴标准**。
如何查阅民盟原始档案?
普通公众可凭身份证到**中央档案馆民主党派分馆**(北京西城区丰盛胡同)预约,重点查阅:
- 1945年《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记录》(手写稿)
- 1951年张澜与 *** 关于“民主党派去留问题”的往来函电
- 1980年费孝通“小城镇”调研原始笔记(含手绘地图)
注意:涉及1957年反右的部分档案需**额外提交研究课题说明**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