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州为何被称为“华夏之一都”?
翻开《史记·夏本纪》,**“禹受禅成功,即天子位,国号夏后,都阳翟”**一句赫然在目。阳翟正是今天的禹州。四千年前,大禹在此划分九州、铸九鼎,之一次把部落联盟凝聚成王朝雏形,因此禹州被史学界公认为**“华夏之一都”**。

禹州建置沿革:从阳翟到钧都的千年演变
- 夏商周:称“阳翟”,为豫州腹地,西周属桧国。
- 春秋战国:郑国东迁后改名“栎邑”,韩国灭郑后定都于此,始筑韩王城遗址。
- 秦汉:秦置颍川郡,阳翟为郡治;汉高祖封韩王信于此,后改属颍川郡。
- 唐宋:唐称“禹州”,宋升“颍昌府”,金元复称“钧州”,因钧瓷而名震天下。
- 明清至今: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,清雍正二年复升直隶州,民国废州设禹县,1988年撤县设禹州市。
禹州有哪些历史故事?
1. 大禹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
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,大禹疏导颍水、汝水,在禹州具茨山开凿**“轩辕关”**,留下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典故。当地百姓为纪念他,在古钧台旁建**“禹王锁蛟井”**,相传井底铁链锁着淮河水怪无支祁。
2. 张良拜师黄石公
禹州**“圯桥进履”**遗址尚存。秦末,少年张良在此为黄石公三次拾履,得授《太公兵法》,后辅佐刘邦建立汉朝。桥边石碑刻有**“孺子可教”**四字,成为尊师重道的象征。
3. 吴道子画壁显圣
唐代画圣吴道子旅居禹州时,在**“开元观”**绘《五圣朝元图》,传说画成之日“毫光腾空,天乐鸣奏”。壁画虽已湮灭,但禹州民间仍流传“吴带当风”的绘画口诀。
禹州历史名人录:帝王将相与文坛巨匠
姓名 | 朝代 | 身份 | 与禹州关联 |
---|---|---|---|
吕不韦 | 战国 | 秦国丞相 | 阳翟巨贾,资助子楚登上王位 |
晁错 | 西汉 | 政治家 | 颍川人,提出“削藩策” |
褚遂良 | 唐 | 书法家 | 祖籍阳翟,楷书《雁塔圣教序》传世 |
马文升 | 明 | 兵部尚书 | 禹州人,戍边四十年,威震漠北 |
禹州古迹巡礼:一砖一瓦皆史诗
古钧台
位于老城区西北隅,**“夏启大飨诸侯”**之地,现存为清代重修,台顶有“禹王祠”,碑刻林立。
神垕古镇
宋代五大名瓷之首——**钧瓷**原产地,七里长街保留明清窑址百余座,民谣唱道:“进入神垕山,七里长街观,七十二座窑,烟火遮云天。”

周定王陵
明代藩王朱橚陵墓,地宫仿北京定陵规制,出土**“九旒冕”**等千余件随葬品,被誉为“中原小十三陵”。
禹州非遗:钧瓷烧制技艺为何千年不绝?
钧瓷以**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**的窑变闻名,其釉料配方源于禹州独有的孔雀石、铜矿石。北宋徽宗在禹州设**“钧官窑”**,专烧御用瓷器。2008年,“钧瓷烧制技艺”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,如今神垕镇仍沿用**“七十二道工序”**,从拉坯到烧窑需经**“十烧九不成”**的考验。
禹州地名冷知识:这些名字从何而来?
- “禹”:因大禹治水得名,金代正式定名“禹州”。
- “神垕”:“垕”意为“皇天后土”,相传宋徽宗御赐,表彰窑工烧出天青釉。
- “鸿畅”:源于汉代“鸿隙陂”水利工程,取“鸿雁畅飞”之意。
今日禹州:历史与现代的交响
站在**“华夏植物群”**地质公园,可见寒武纪化石与钧瓷碎片共存;漫步**“颍河林水生态长廊”**,宋代漕运码头遗迹旁是5G智慧灯杆。这座因大禹得名的城市,正以**“夏都、钧都、药都”**三张名片,续写新的传奇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