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历史大全_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

新网编辑 16 0

淮安最早出现在史书里是什么时候?
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明确记载,**“韩信者,淮阴人也”**,这里的“淮阴”就是今天淮安主城区的前身。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置淮阴县,标志着淮安之一次以县级行政单位登上正史舞台。若再往前追溯,**青莲岗文化遗址**出土的炭化稻米距今约六千年,证明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淮河下游繁衍生息。

淮安历史大全_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淮安在哪些朝代做过都城?

严格意义上的“都城”需具备中央政权常驻、宫殿宗庙齐备、号令全国三大条件,按此标准,**淮安并未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**,却在以下三个时段扮演过区域政治中心角色:

  • **南宋初年**——韩世忠驻节楚州(今淮安淮安区),以抗金前线统帅身份开府,时人称为“小朝廷”。
  • **元末**——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,改山阳县为“淮安路”,设行中书省,辖今苏北、皖东北二十余州县。
  • **清末漕运总督时期**——虽然名义上仍隶属江宁,但**漕运总督府**拥有独立奏事权,节制七省粮道,民间俗称“南北京”之外的“第三京”。

明清漕运如何塑造淮安?

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平江伯陈瑄开凿清江浦河,**“南船北马”**的枢纽自此定型。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让淮安一跃成为运河四大都市之一:

  1. **人口膨胀**:山阳县在嘉靖年间人口突破五十万,**“舟车鳞集,冠盖喧阗”**。
  2. **商业税收**:户部钞关年征税银更高达三十二万两,**占全国关税总额的七分之一**。
  3. **城市格局**:镇淮楼、总督漕运部院、河下盐商园林三大建筑群沿里运河一字排开,**形成“官、商、民”三重空间**。

韩信、吴承恩、周恩来,为何都与淮安有关?

一座城能同时孕育**兵仙、文豪、伟人**,在中国地级市中极为罕见:

  • **韩信**——生于淮阴故城码头镇,其“胯下之辱”遗址至今仍在。刘邦封他为楚王时,**“召所从食漂母,赐千金”**的报恩故事,成为淮安人重情重义的源头。
  • **吴承恩**——河下打铜巷旧宅保存完好,《西游记》里“通天河”“子母河”的原型,正是**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处的九曲十八弯**。
  • **周恩来**——1898年生于驸马巷,童年在漕运总督署后花园“一品梅”旁读书,**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**的誓言就刻在镇淮楼石阶上。

洪泽湖大堤为何被称为“水上长城”?

东汉建安五年(200年)广陵太守陈登始筑高家堰,**历经唐、宋、明、清四次大扩建**,最终形成全长67.25公里的石工堤。其工程亮点在于:

  1. **直立式条石墙**:每块条石重约千斤,用糯米汁拌石灰灌缝,**可抵御每秒三万立方米洪峰**。
  2. **“九牛二虎一只鸡”**镇水铁牛:现存五尊,分别位于周桥、信坝等险工地段,**既是水文标志也是精神图腾**。
  3. **泄洪闸群**:明清时期设置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五座滚水坝,**现代仍保留蒋坝、三河闸两处遗迹**。

漕运废止后,淮安为何没有衰落?

1901年漕运总督裁撤,运河失修,**“舟楫不通,百货滞销”**的预言并未成真,原因有三:

淮安历史大全_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  • **盐业转型**:淮北盐场改晒为煎,板浦、中正两大盐坨迁往清江浦,**“盐包堆成小山,银元淌成小河”**。
  • **铁路兴起**: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,清江浦设北站,**“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”**,迅速取代河下成为新商业中心。
  • **红色基因**:1940年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,**建立淮海、盐阜两大抗日根据地**,为建国后保留大量干部资源。

今天的淮安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?

漫步里运河文化长廊,**“南船北马舍舟登陆”**的石碑提醒着每一个游客:这里曾是帝国命脉的十字路口。漕运博物馆用微缩沙盘还原了乾隆南巡的千帆竞发,**吴承恩故居的蜡像则定格了“猴王出世”的瞬间**。如果你问当地人“淮安最值得看的是什么”,答案往往不是某个景点,而是**“一碗长鱼面、一段评书、一条运盐河”**交织出的烟火气——这,才是历史大全里最鲜活的部分。

淮安历史大全_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