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大闸蟹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?
春秋时期 早在《吴越春秋》里,就有“蟹胥”一词,指用蟹肉制成的酱,可见**长江下游先民已把蟹当作珍馐**。不过那时统称“蟹”,并未细分“大闸蟹”。真正出现“大闸蟹”三个字,要到清末民初的苏州、昆山一带,因捕蟹竹闸而得名。 ---二、为什么叫“大闸蟹”而不是“湖蟹”或“江蟹”?
1. **捕蟹工具**:渔民在河道插竹栅,夜间点灯诱蟹,栅曰“闸”,蟹自投罗网,故称“闸蟹”。 2. **个头区分**:旧时把三两以上者称“大闸”,以下称“小闸”,久而久之,“大闸蟹”成了品牌。 3. **市场需要**:民国年间上海餐饮竞争激烈,商家用“大闸”二字凸显规格,**“湖蟹”“江蟹”便逐渐让位**。 ---三、历史图片里的大闸蟹长什么样?
- **清代宫廷画**:乾隆《姑苏繁华图》中,阊门外蟹担挑筐,蟹壳青灰、螯毛金黄,与现代阳澄湖蟹几无差异。 - **民国广告画**:老正兴菜馆海报,一只蟹八两有余,背壳隆起如拳,**广告语“十月尖脐顶盖肥”**,可见公蟹更受青睐。 - **七十年代供销社照片**:竹篓装蟹,草绳十字捆扎,蟹肚雪白,**尚未出现防伪蟹扣**。 ---四、古人如何吃蟹?
1. 唐宋:糖蟹与糟蟹
唐人《食疗本草》记“糖腌蟹”,宋人《山家清供》则写“糟蟹”,**用黄酒、花椒、橘皮层层密封**,一年不坏。2. 明清:蒸蟹配橙
李渔《闲情偶寄》主张“蒸而食之,佐以新橙”,蟹黄橙香交融,**至今苏帮菜仍保留“橙酿蟹”**。3. 民国:蟹八件登场
苏州人发明锤、镦、钳、匙等八件小工具,**吃一只蟹需经敲、夹、刮、舀十二道工序**,极尽风雅。 ---五、大闸蟹养殖历史如何演进?
- **天然捕捞期**:1949年前,全靠长江口天然苗,产量不足千吨。 - **人工放流试验**:1972年,阳澄湖首次投放人工蟹苗,**三年后回捕率提高40%**。 - **围网精养阶段**:1990年代,每亩围网密度控制在只,**“青背、白肚、金爪、黄毛”成为选育标准**。 - **生态循环模式**:2017年起,阳澄湖拆除过半围网,改用“稀放精养+水草修复”,**蟹壳更硬,黄更饱满**。 ---六、老照片里的防伪手段演变
1. **1950s 草绳烙印**:绳结处用火烙“苏”字,易仿。 2. **1990s 激光标签**:塑料扣印编号,可 *** 查询,**但泡水易掉**。 3. **2010s 蟹扣二维码**:扫码溯源,绑定养殖户GPS坐标,**造假成本陡增**。 4. **2023年 NFC芯片**:手机碰一碰,产地、投喂记录全显示,**目前仅限高端品牌**。 ---七、大闸蟹价格历史曲线
- **1985年**:三两公蟹0.8元/只,相当于普通人日工资。 - **2002年**:阳澄湖协会首次定价,**四两公蟹突破20元**。 - **2018年**:电商大战,**四两公蟹涨至45元**,但非核心产区仅25元。 - **2023年**:极端高温减产,**四两公蟹批发价65元,创历史新高**。 ---八、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Q:古代有“六月黄”吗? A:宋代已有“蟹螯即金液”诗句,指未成熟幼蟹,但**“六月黄”作为商品名,1996年才在上海铜川路市场出现**。 Q:母蟹一定比公蟹贵? A:民国以前相反,**“尖脐(公)肥,团脐(母)瘦”**,直到九十年代香港人推崇蟹黄,母蟹才逆袭。 Q:为何历史图片少见吃蟹工具? A:**古人重礼仪**,《红楼梦》里吃螃蟹也要“洗手剔甲”,工具小巧藏于袖中,不易入画。 ---九、未来十年,大闸蟹图片还会记录什么?
- **无人投喂船**:摄像头识别蟹壳颜色,自动调整饵料。 - **碳标签**:每只蟹附带碳排放量,**“低碳蟹”或成新卖点**。 - **元宇宙蟹宴**:戴上VR即可与唐伯虎对坐品蟹,**历史图片将升级为动态NFT**。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