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德为什么被选为清朝夏都?
答案:避暑、练兵、怀柔蒙古、巩固边疆

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击败噶尔丹,但战后康熙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条既能避暑又能快速调兵、联络蒙古王公的政治走廊。北京盛夏酷热,紫禁城“红墙绿瓦,暑气蒸腾”,而**承德盆地四面环山、武烈河穿城而过,夏季平均气温比北京低5℃左右**,天然适合建夏宫。于是,1703年,康熙在热河上营划地动工,先建“热河行宫”,后更名“避暑山庄”,承德自此成为**“清朝第二政治中心”**。
承德地名到底从何而来?
“承德”二字并非自古就有。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雍正皇帝取“承受先祖德泽”之意,**正式将热河厅升为承德州**,从此“承德”取代“热河”成为官方地名。乾隆时期又升为承德府,辖区一度囊括今天津北部、辽宁西部、内蒙古东南部,成为**关外更大的行政单元**。
避暑山庄的修建如何体现“移天缩地”?
避暑山庄不是简单行宫,而是一部“立体版图志”。
- **湖区**仿江南水乡:如意洲、烟雨楼、金山寺,把苏杭搬进塞北;
- **平原区**铺蒙古草原:万树园可驰马、可张幕,乾隆曾在此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;
- **山峦区**借长城余脉:松云峡、梨树峪,既藏兵又藏猎场。
康熙、乾隆两朝**历时89年**才完成全部工程,占地564万平方米,相当于8个紫禁城,成为世界现存更大的皇家园林。
外八庙为何被称作“民族团结纪念碑”?
环绕山庄的十二座皇家寺庙中,**溥仁寺、普陀宗乘之庙、须弥福寿之庙等八座由理藩院直接管理**,俗称“外八庙”。

它们不是单纯宗教建筑,而是**政治会客厅**:
- 普陀宗乘之庙仿 *** 布达拉宫,供 *** 喇嘛来觐时使用;
- 须弥福寿之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,专为六世班禅修建;
- 安远庙仿伊犁固尔扎庙,安抚准噶尔部归附民众。
乾隆用**“以庙为盟”**的方式,把蒙藏王公请到承德,在山庄万树园大阅八旗,既展示武力,又赐宴听戏,**“一座山庄,半部清史”**由此流传。
承德在近代经历了哪些转折?
咸丰十年(1860年),英法联军攻陷北京,咸丰仓皇“北狩”至承德,**在烟波致爽殿批准《北京条约》**,次年病逝于避暑山庄西暖阁,承德成为**“晚清丧权辱国”**的见证地。
1911年后,热河都统熊希龄设“热河行宫清理办事处”,将山庄文物运往北京古物陈列所,**承德首次失去皇家光环**。
1933年,日军占领承德,成立伪“热河省公署”,把山庄当马厩,外八庙当军火库,**大量楠木、金砖被拆运至伪满新京(长春)**。
1945年8月,苏联红军空降承德机场,**热河成为八路军挺进东北的前进基地**,随后成立热河省,省会驻承德,直至1955年撤销并入河北。
承德历史对今天的城市气质有何影响?
今天的承德,城区主干道仍叫“山庄路”,公交车报站先汉语后满语,**“普通话最标准城市”**的底气源于清代官话训练。
城市天际线被**“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”**严格限高,新建筑不得超过山庄更高点——**南山积雪亭**的27米。
每年农历六月,承德会复现“**普陀之光**”夜游,用灯光在山庄宫墙上投射班禅觐见乾隆的历史场景,**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5%**。
从康熙的“肄武绥藩”到今天的“文旅融合”,承德把**三百年政治密码**转译成了现代经济语言,**“一座城就是一座博物馆”**成为最贴切的注脚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