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天津会被叫作“直沽”?
“直沽”最早见于《金史》,原指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宽阔河口。金贞祐二年(1214)在此设“直沽寨”,成为军事戍守点。元代海运大兴,漕船由海入河,必先停靠直沽,于是“直沽”逐渐演化为这一带的通称。明代筑城后,官方文书仍习惯把天津卫写成“直沽卫”,可见旧名影响之深。

“天津卫”到底“卫”的是什么?
明永乐二年(1404),朱棣在直沽设卫筑城,赐名“天津”,意为“天子渡口”。
- 卫所制度:天津卫下辖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千户所,兵额5600人,隶属后军都督府。
- 防御对象:一是倭寇沿海骚扰,二是北方残元势力沿河南下。
- 城防规模:周长九里十三步,高三丈五尺,设四门、敌台、护城河,成为京畿东大门。
直到清雍正三年(1725)裁卫改州,“天津卫”作为行政名称才退出历史舞台,但民间至今仍把老城区称作“卫里”。
“津门”与“津沽”哪个更早?
“津门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嘉靖《河间府志》:“天津为畿辅之门户,故称津门。”而“津沽”则源于“直沽”的口语化,清道光年间《津门保甲图说》已把“津沽”并列使用。
二者区别:
- 津门偏官方,强调门户地位;
- 津沽偏民间,带乡土气息。
近代报刊多用“津门”,而本地文人题咏更爱写“津沽”,形成雅俗并存的双名现象。

租界时期出现过哪些“洋名字”?
1860年天津开埠后,九国租界各自留下一串音译或意译地名:
- Tientsin——威妥玛拼法,出现在19世纪英文报刊;
- Port Tiensin——法国海图对紫竹林码头的标注;
- Kwan-tung-chow——德租界对“关东州”的误植,一度被写成“关通州”;
- Victoria Road——今解放北路,英租界档案旧名。
这些“洋名字”虽未成为正式行政名称,却在外交、贸易文书中频繁出现,成为研究近代天津不可或缺的旁证。
“河北省天津区”为何只存在了四年?
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,一度降为河北省辖市,设立“天津专区”管辖周围十一县。1952年4月,中央政务院撤销天津区,恢复直辖市。这段短暂的“省辖”经历,导致大量档案、印章、车牌上留下“河北省天津区”字样,如今已成收藏界的热门题材。
“天津卫”之外还有哪些军事旧称?
除了“天津卫”,历史上还有:
- 天津左卫、右卫——永乐四年增设,与天津卫互为犄角;
- 天津镇——清康熙三十三年设总兵官,统辖马步水师三营;
- 北洋水师天津营——光绪元年李鸿章奏设,驻大沽海口。
这些军事旧称,反映了天津由河港向海港、由卫所向重镇的功能升级。

“三会海口”与“三会镇”是同一个地方吗?
不是。三会海口指海河、子牙河、南运河汇流处,即今日金刚桥附近;而三会镇是元代漕运管理机构,位于今河北区狮子林大街一带。两者相距三里,却因同名“三会”常被混为一谈。明代《漕河图志》特意注明:“海口者,水汇也;镇者,司署也。”
“海津镇”为何昙花一现?
元至大二年(1309),因直沽海运繁忙,朝廷设“海津镇”,隶属大都路。然而不到二十年,随着延祐改道、漕粮北移,海津镇失去枢纽地位,镇治撤销,地名被“直沽”重新覆盖。今天津河东区大直沽仍保留“海津大桥”,算是这段短暂历史的唯一实物注脚。
“军粮城”与“小站”算不算天津的曾用名?
严格说,它们是天津外围的军事聚落,却因与天津卫命运交织而被史家反复提及。
- 军粮城:唐开元二十八年置,为幽州海运屯粮之所,今属东丽区;
- 小站:原名新农镇,光绪六年周盛传屯兵垦田,练兵处称“小站营”,后演变为地名。
二者虽非正式行政名称,却在军事、经济层面与天津主城形成“唇齿相依”的关系。
“天津”二字在古籍中还有哪些异写?
翻检明清方志,可发现:
- 天京:万历《顺天府志》偶见,或因避讳“津”字;
- 津门镇:康熙《畿辅通志》把天津镇误写成“津门镇”;
- 添津:道光《津门杂记》收录民谣,把“天津”谐音为“添津”,寓意“添金”。
这些异写虽非主流,却从侧面记录了方言、避讳、民俗对地名的微妙影响。
今天津各区县名称里还藏着哪些历史碎片?
打开现代地图,仍能捕捉到古老地名的残影:
- 静海——金代“靖海县”,明洪武改“静”;
- 武清——唐“武清县”,取“武功廓清”之义;
- 宝坻——金“宝坻县”,因地产盐卤、形似坻阜;
- 蓟州——秦无终县,唐置蓟州,民国降州为县。
这些县级名称大多定型于金元,历经明清,最终并入天津直辖市,成为“大天津”概念的历史层累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