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怎么过夏天_古人避暑妙招有哪些

新网编辑 10 0

古人为何如此怕热?

在没有空调、电扇的漫长岁月里,**酷暑带来的威胁远比现代人想象的大**。 史料里常见“热死”二字,《汉书》记载汉元帝曾因长安连续高温而罢朝三日;《宋史》更直言“道路热死者相望”。 **古人怕热,不仅因为体感难受,更因为高温易引发瘟疫、干旱与粮食减产。**

古代人怎么过夏天_古人避暑妙招有哪些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---

古人避暑妙招有哪些?

1. 建筑降温:把房子盖成“天然冰箱”

• **“窟室”与“凉殿”**:先秦贵族在地下挖“窟室”,四周垒石,顶部留通风口,地气上升形成对流,室温可比地面低七八度。唐代大明宫含凉殿更引山泉从屋檐飞洒,水帘带走热量,被称为“自雨凉亭”。 • **“空心墙”与“竹骨泥墙”**:江南民居在双层砖墙中留空腔,热空气被隔绝;岭南则用竹片编成骨架,外抹灰泥,竹的导热系数低,白天吸热慢、夜晚散热快。 • **“冷巷”布局**:徽派建筑在密集房屋间留一米窄巷,利用烟囱效应形成穿堂风,正午站在巷口也能感到凉意。

---

2. 服饰降温:穿得越少越凉快?未必

• **“竹衣”与“葛纱”**:宋代文人流行穿“竹衣”,用细竹篾编成网眼内衬,架空衣物与皮肤,汗水快速蒸发;平民则用葛布,纤维中空,透气性是麻的三倍。 • **“冰纨”与“轻容”**:马王堆汉墓出土的“素纱襌衣”重仅49克,薄如蝉翼,叠十层仍可透字,**真正的“行走空调”**。 • **颜色选择**:别以为古人只穿深色,唐代《步辇图》中仕女多着浅青、月白,反射阳光效果比现代实验数据还精准。

---

3. 饮食降温:没有冰箱也能喝冰水

• **“冰镇”技术**:周代设“凌人”官职,冬季凿冰存入“凌阴”(地下冰窖),《诗经》“二之日凿冰冲冲”即此。一块冰存到盛夏损耗仅三成,**唐代杨国忠家甚至用雕冰做“冰山”宴请宾客**。 • **“酥山”与“酪饮”**:宋代夜市卖“酥山”,将奶酪淋在碎冰上,撒蜂蜜、果酱,堪称古代哈根达斯;元代《饮膳正要》记载“里木渴水”,用柠檬加冰调制,比西方早四百年。 • **“凉药”**:古人认为“热病需寒治”,《伤寒论》的“白虎汤”(石膏、知母)被改良成夏日饮品,清热不伤胃。

---

4. 出行降温:轿子比马车更科学?

• **“凉轿”设计**:明清官员夏季坐“亮轿”,四周蒙薄纱,轿顶置冰盆,仆人边走边扇风;而马车密闭,皮革吸热后如同烤箱。 • **“夜行昼伏”**:商队常选择“未明而行,日昃而息”,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记载元代驿站备有“冰屋”,供旅人午间小憩。 • **“水路优先”**:隋炀帝下扬州特意走运河,船舱四面环水,温度比陆地低五度以上。

---

古代人怎么过夏天?——宫廷与民间的极致反差

宫廷:把冬天搬进夏天

• **“自雨亭子”**:唐玄宗在兴庆宫建“含凉殿”,以水车驱动水轮,将冷水抽至屋顶,沿檐角喷洒,**宫女奏乐时水声如细雨,被称为“水殿”。** • **“冰雕屏风”**:明代《酌中志》记载,乾清宫曾用整块冰雕成“广寒宫”模型,内置蜡烛,融化的冰水沿暗渠排出,兼具观赏与降温。

古代人怎么过夏天_古人避暑妙招有哪些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---

民间:智慧藏在细节里

• **“竹夫人”与“瓷枕”**:竹编空心抱枕抱在怀里散热;北宋定窑“孩儿枕”中空,头部枕上去冰凉,**李清照词中“玉枕纱橱”即指此**。 • **“井拔凉水”**:北方人将西瓜、黄瓜装入竹篮,系在井中水面上,傍晚取出时“凉气彻骨”,此法至今仍在山西农村沿用。 • **“共享冰窖”**:清代北京“冰窖胡同”由商人合伙经营,小户人家可花钱租“冰票”,按量取用,类似现代共享充电宝。

---

为何这些 *** 今天仍值得借鉴?

• **低碳环保**:古人降温依赖自然通风、水体蒸发,**能耗趋近于零**,现代建筑若结合“冷巷”原理,空调负荷可降三成。 • **因地制宜**:竹衣、葛布取材本地,减少化纤污染;冰窖利用冬季资源,符合“跨季节储能”理念。 • **文化体验**:复原“酥山”“水殿”不仅能开发文旅项目,更能让现代人感受“慢生活”的精致——**原来没有Wi-Fi的夏天,也可以很浪漫。**

---

如果穿越回古代,你最想带走哪件避暑神器?

是49克的素纱襌衣,还是一罐加了蜂蜜的酥山?或许答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**当我们抱怨空调太冷时,别忘了千年前的人们,早已用智慧把酷暑过成了诗。**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