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主持人开口三秒就能抓住观众,靠的并不是华丽辞藻,而是**一套可复制的说话艺术**。普通人能不能学会?答案是肯定的。下面拆解央视常用的表达套路,并给出可直接套用的训练 *** 。

为什么央视主持人一开口就自带权威感?
核心在于**“三度法则”**:速度、力度、温度。
- 速度:每分钟220-250字,既保证信息密度,又留出思考空隙。
- 力度:重音落在关键词,如“今天必须给大家一个交代”。
- 温度:尾音下沉0.5度,营造沉稳可信的氛围。
自问自答:普通人怎么练?用手机录音读新闻,回放时标记自己语速超过270字的段落,逐字删减。
央视最常用的“黄金结构”是什么?
90%的央视短评都遵循“观点-故事-升华”模型:
- 观点前置:开场5秒抛出结论,如“垃圾分类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”。
- 故事锚点:用具体场景替代抽象说教,例如“上海某小区湿垃圾桶旁,阿姨用夹子分拣出17个塑料袋”。
- 价值升华:把个体故事上升到公共议题,“这17个塑料袋背后,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未来”。
实操建议:每天写一条微博,强制用该结构评论热点事件,30天后表达逻辑会脱胎换骨。
怎样让数据变得有“人味”?
央视处理数据的秘诀是“翻译术”:

原始数据: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人。
央视表达:如果6亿近视者手拉手,能绕地球15圈——相当于每月多出一个北京的“眼镜人口”。
自问自答:没有编剧团队怎么办?记住“一个苹果原则”:所有数据都要折算成普通人一天能感知的事物。例如“年耗电800万度”=“相当于3万个家庭全年用电”。
突发场景如何稳住气场?
康辉在《新闻联播》直播中咳嗽后,用三句话化解危机:
“刚才看到一条令人揪心的消息,情绪有些激动。”(归因给外部)
“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现场。”(立即转移焦点)
“记者发回的报道显示……”(用新信息覆盖失误)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关键技巧:不解释细节,只控制节奏。普通人忘词时,可套用“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……现在有了新进展”的缓冲模板。
如何把批评说得让人愿意听?
央视《焦点访谈》的批评报道常用“三明治话术”:
之一层:肯定动机——“某市推行这项政策的初衷,是为了改善民生”;
第二层:指出问题——“但在执行中,出现了‘一刀切’关停商铺的现象”;
第三层:给出路径——“如何在保障民生与规范管理间找到平衡,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”。
这种结构让被批评方更容易接受,观众也不会产生对抗情绪。
日常训练清单(可直接打印)
晨间10分钟:跟读《新闻30分》任意片段,录音对比重音位置。
午间5分钟:用“观点-故事-升华”结构,向同事解释“为什么外卖要收包装费”。
晚间15分钟:观看《新闻联播》国际新闻部分,记录主持人如何用30秒讲清复杂地缘关系。
最容易踩的3个雷区
- 滥用高级词汇:说“降水概率80%”比“有极大概率降雨”更可信。
- 模糊指代:“有关部门”这类表述会削弱说服力,改为“市住建委昨天回应”。
- 情感过载:过度使用感叹号或形容词,反而降低信息可信度。
进阶技巧:用“镜头感”提升表达
央视记者在连线时常用“现场三觉”:
“我现在能听到身后挖掘机的轰鸣(听觉),闻到空气中刺鼻的焦糊味(嗅觉),看到警戒线外聚集的百余名居民(视觉)……”
自问自答:没有摄像机怎么办?在会议发言时,用“此刻我能看到大家记录的手速明显加快”替代“大家都很重视”。
终极心法:把话筒当成人
央视资深配音员李瑞英曾说:“**你眼前要有一个具体的人,可能是你母亲,也可能是出租车司机。**”
当你想象正在对一个人说话,而非面对虚空,所有技巧会自然收敛成一种**真诚感**——这才是央视说话艺术的底层密码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