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见过哈尔滨的雪吗?没见过,那是因为今年的雪被疫情困在了城市的角落。”
这是我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,窗外飘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,而这场雪,注定与往年不同。
哈尔滨,这座以冰雪著称的城市,在2022年初被按下了暂停键,封城、核酸检测、足不出户,这些词汇成了我们日常的背景音,作为一名自媒体作者,我决定记录下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,或许,这不仅仅是一篇日记,更是对一个时代切片的保存。
01 疫情下的“冰城生活”
封城的第一天,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,街道上少了车水马龙,多了许多穿着黄色志愿者马甲的身影,他们穿梭在小区之间,维持秩序,协助核酸检测。
我所在的小区实行了严格的封控管理,每户每天只能派一人出门购买生活物资,超市里的人排起了长队,货架上的商品却寥寥无几,抢购物资的场景,成了这场疫情中最真实的写照。
“哈尔滨的冬天太冷了,但人心却比这天气还要冷。”一位大爷在超市门口感叹道,他排了两个小时的队,只为了买一包方便面和两袋土豆。
封控期间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变得异常珍贵,以前刷手机、看剧的时间,现在都变成了宝贵的休息时间,而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生活细节,比如清晨的阳光、夜晚的星空,却成了我们最珍惜的财富。
02 居家生活的“小确幸”
封控第三天,我开始尝试在家做饭,第一次下厨就手忙脚乱,差点把厨房变成灾难现场,但这种笨拙的尝试,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。
“做饭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我在朋友圈调侃道,朋友们纷纷回应:“建议你先从煮方便面开始。”
除了做饭,我发现居家生活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礼物——阅读,以前总是匆匆忙忙的生活,让我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,而现在,封控期间的闲暇时光,让我重新拾起了这个爱好。
我开始在网上购买电子书,从《平凡的世界》到《活着》,这些经典作品让我在疫情的焦虑中找到了一丝宁静,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,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。
03 社区互助的温暖
封控期间,小区里的志愿者们成了我们最温暖的依靠,他们中有退休教师、有年轻白领、有社区工作人员,大家不分年龄、不分职业,都在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“阿姨,您的快递到了。”志愿者小王敲开了我家门,把一箱生活物资放在门口,这是他今天送的第20箱物资,他说:“能为大家做点事,我很开心。”
在封控最困难的时候,小区里的邻居们也互相帮助,有人送来了口罩,有人送来了食物,还有人送来了心理安慰,这些微小的善意,汇聚成了抗击疫情的最强力量。
“我们是一个大家庭。”一位志愿者这样说,“困难时期,我们要互相扶持。”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,也让我重新认识了“社区”这个概念。
04 疫情中的“心理战”
封控期间,心理压力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,面对未知的疫情、有限的物资、漫长的封控,焦虑、恐惧、无助感如影随形。
我开始在网上寻找心理疏导的方法,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,我发现,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不是要忽视现实,而是要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,找到内心的平衡点。
“与其担心疫情,不如享受当下。”这是我给自己写下的座右铭,这句话虽然简单,却给了我很大的力量。
我也开始关注身边人的心理状态,发现异常情绪时,我会主动关心,这种互相关心、互相支持的方式,让我们在疫情的阴影下,找到了一丝光明。
05 未来的希望
封控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,但我发现,我们的心态正在悄然改变,从最初的恐慌、焦虑,到现在的平静、适应,这种变化让我看到了希望。
“疫情总会过去的,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。”一位老志愿者说,他的这句话,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。
我也在思考,疫情过后,我们还能保留些什么,是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?是对社区的重新认识?还是对生活的重新定义?
“无论疫情如何变化,生活总会继续。”我想,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韧性。
封控的日子一天天过去,窗外的雪还在下,我知道,这只是暂时的困难,就像哈尔滨的冬天一样,终将过去。
但这段经历,却永远地改变了我,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,重新认识了自己,也重新认识了这个我们生活其中的城市。
“冰城封城日记”即将完结,但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,希望这篇日记,能让你在阅读的同时,也能找到一些共鸣和力量。
因为,无论疫情如何变化,我们都有能力与自己和解,与生活和解,与这座城市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