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导读:
兰州市出现聚集性疫情,甘肃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百例,疫情扩散风险加大,防控形势极为严峻。
甘肃省卫健委最新通报显示,截至10月25日24时,甘肃省现有确诊病例108例,其中兰州市83例,天水市12例,张掖市7例,武威市3例,陇南市1例,临夏州3例,定西市1例。
自10月14日以来,甘肃省已报告108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,涉及12个市州,其中兰州市占确诊病例总数的77%,成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。
01 疫情最新数据:兰州市成疫情风暴中心
本轮疫情以兰州市西固区暴发为起点,目前已波及甘肃全省12个市州中的大部分地区,从时间线上看,此次疫情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特征,存在多起因人员流动、聚集性活动引发的传播链。
官方流调结果显示,本轮疫情主要由两个传播链构成:一条是集中隔离点发现的病例,另一条是社会面传播病例,后者尤其值得关注,表明病毒已突破第一道防线,进入社区传播阶段。
从年龄结构看,此次疫情感染者中青年群体占比显著偏高,达到65%,这与兰州市人口结构特点高度吻合,需要警惕的是,这些青年人往往活动范围广、接触人员多,增加了疫情外溢风险。
从基因测序结果看,甘肃此次疫情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,与国内既往流行株相比,传播速度快、潜伏期短,对防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。
02 疫情扩散原因分析:多重因素交织
人员密集活动是疫情扩散的重要诱因,在疫情初期,兰州市部分娱乐场所、餐馆正常营业,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,随着确诊病例数量增加,多起病例与家庭聚会、朋友聚餐等社交活动相关。
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,在发现首例病例后,部分区域管控措施执行不严,存在"只查不关""应隔未隔"等现象,导致疫情扩散速度超预期。
跨区域人员流动加速了病毒传播,流调显示,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涉及甘肃、陕西、青海等多个省份,反映出人员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。
病毒自身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,德尔塔变异株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,在常规防控措施下仍能快速扩散,这与早期认识不足、防控难度大直接相关。
03 应对措施:多管齐下阻断传播链
面对严峻疫情形势,甘肃省政府迅速启动省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,成立由省长任指挥长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挥组,实施最严防控措施。
静态管理成为当前主要防控手段,兰州市区实行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,除保障社会基本运行及疫情防控之外,各类人员非必要不流动,这一措施虽对民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,但已被证明是控制疫情快速扩散的有效手段。
大规模核酸检测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,24小时内完成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已成为常规操作,通过快速筛查,及早发现潜在感染者,阻断传播链。
交通管控力度空前,除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车辆外,所有客运班线暂停运营,严格限制人员进出甘肃,高速公路出入口实行24小时值守,对所有司乘人员进行核酸查验。
医疗资源调配也在同步进行,甘肃省已征用多所学校、酒店作为临时隔离点,扩充医疗救治能力,统筹安排医护人员,确保重点区域医疗需求。
04 专家解读:疫情形势极为严峻
疾控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从现有数据看,甘肃本轮疫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,病例数持续增加,呈现聚集性暴发特征;社会面仍有零星病例出现,表明社区传播尚未完全阻断。
流体力学模型显示,当前有效再生数(Rt值)仍高于1,表明疫情处于增长期,专家警告,如不立即采取果断措施,未来10-15天将是疫情发展的关键窗口期。
疫苗接种情况也不容乐观,数据显示,甘肃部分疫情高风险区域疫苗接种率存在短板,这为疫情防控增加了额外难度,专家建议,加快推进疫苗接种,特别是加强针接种,构建群体免疫屏障。
病毒变异风险同样值得警惕,随着疫情持续,病毒持续变异的可能性增大,这可能导致现有防控措施效果下降,甚至出现新型变异株,专家呼吁保持高度警惕,不能有丝毫松懈。
05 呼吁:全民参与共筑防疫长城
专家呼吁广大民众积极配合政府防控措施,非必要不出门,出门必须佩戴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,要保持信息畅通,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,不传谣、不信谣。
医疗机构发出提醒,近期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来甘人员,要主动报备行程,接受健康管理,所有来甘返甘人员均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,抵达后根据要求进行隔离或健康监测。
社区工作者表示,邻里互助尤为重要,在静态管理期间,独居老人、残疾人、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需要更多关爱和帮助,社区号召居民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,伸出援手,共同度过难关。
公众也应保持理性心态,既要正视疫情带来的挑战,又要相信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医疗条件,恐慌和焦虑无助于解决问题,配合、理解、支持才是战胜疫情的关键。
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,当前,甘肃全省上下同心,众志成城,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,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,只要我们万众一心,科学防控,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,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