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发稿时,全国高风险地区数量已增至15个,中风险地区达42个,专家建议:非必要不出行,确需出行请关注最新疫情动态。
国内新冠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,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弹,据国家卫健委最新通报,全国共有高风险地区15个,中风险地区42个,随着春节临近,人员流动加剧,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。
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最新疫情风险地区分布情况,并提供权威查询渠道和科学防控建议,帮助您及时掌握疫情动态,做好个人防护。
最新疫情风险地区分布情况
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的信息,目前全国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省份:
高风险地区(15个):
- 北京市(5个)
-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(3个)
- 吉林省长春市(2个)
- 辽宁省沈阳市(2个)
- 上海市(1个)
- 广东省深圳市(1个)
- 陕西省西安市(1个)
中风险地区(42个):
- 北京市(7个)
-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(5个)
- 吉林省长春市(4个)
- 辽宁省沈阳市(6个)
- 上海市(3个)
- 广东省深圳市(5个)
- 陕西省西安市(4个)
- 山东省青岛市(3个)
疫情风险地区查询方法
为方便公众及时了解最新疫情风险地区,国家提供了多种查询渠道:
-
国务院客户端:打开国务院客户端,在首页点击“疫情风险查询”功能,可查看全国疫情风险地区实时更新情况。
-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:在“政务公开”栏目下可查询最新疫情风险地区信息。
-
“健康中国”微信公众号:关注后在菜单栏选择“疫情风险”可查询最新疫情风险地区。
-
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:部分地区会第一时间发布本地区疫情风险地区调整信息。
科学防控,做好个人防护
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风险地区,公众应如何做好个人防护?专家建议:
-
非必要不出行:尽量减少跨区域流动,确需出行的人员要关注目的地疫情风险等级,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。
-
科学佩戴口罩:在人员密集场所、密闭空间、公共场所等环境,坚持科学佩戴口罩,确保口罩覆盖口鼻和下颌。
-
保持社交距离: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,避免聚集性活动,减少聚餐、聚会。
-
注意手部卫生:外出回家后、饭前便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,要洗手或手消毒,保持手部卫生。
-
增强免疫力: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规律作息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-
配合防疫措施:配合测温、验码、核酸检测等防疫措施,发现健康码异常及时报备。
-
保持环境卫生:保持家居环境整洁,定期开窗通风,做好垃圾分类处理。
-
关注身体状况:出现发热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、嗅(味)觉减退等不适症状,应立即报告并就医。
特殊人群防控建议
对于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、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,更应加强防护:
-
老年人:尽量减少外出,做好基础防护,加强健康监测,接种疫苗。
-
儿童:教育机构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,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。
-
孕妇: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防护,定期产检,保持良好心态。
-
慢性病患者:加强健康监测,合理用药,必要时提前规划就医。
-
免疫缺陷人群: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更严格的防护措施。
疫情心理调适建议
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,专家建议:
-
保持积极心态:相信科学,配合防控,避免恐慌。
-
科学获取信息:通过权威渠道获取疫情信息,不传谣、不信谣。
-
保证充足睡眠:规律作息,保证睡眠质量,增强抵抗力。
-
适度运动放松:在家进行适度运动,如瑜伽、太极拳等,缓解压力。
-
寻求专业帮助:如出现严重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,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。
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,全国疫情风险地区数量持续变化,请广大公众密切关注最新疫情风险地区动态,非必要不出行,确需出行请关注目的地疫情风险等级,让我们共同努力,科学防控,携手战胜疫情!
本文信息截至2024年1月上旬,具体疫情风险地区请以国务院客户端等权威发布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