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数据更新:新增病例数上升,传播链条复杂
北京市卫健委在最新通报中指出,本轮疫情呈现出传播速度快、隐匿性强、涉及范围广的特点,新增病例中,有多个病例与此前的聚集性疫情相关,也有部分病例为散发病例,传播链条尚未完全查清,专家分析认为,病毒传播速度加快,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,也与市民在公共场所的防护意识有所松懈有关。
从年龄分布来看,新增病例中,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过60%,这与年轻人活动范围广、社交频率高有关,部分病例存在跨区传播的情况,说明病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区传播能力。
风险区域扩大:多个区域调整为高风险
根据最新风险区域评估,北京市已有11个区域被调整为高风险地区,其中包括朝阳区、海淀区、西城区等多个重点区域,这些区域实行“足不出户、上门服务”的管控措施,非必要不出门,确需外出的需持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。
朝阳区望京SOHO、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、西城区金融街等重点区域也被列入中风险地区,实行“足不出区、错峰取物”的管控措施,专家建议,市民尽量减少跨区流动,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。
防控措施全面升级:核酸检测频次增加,公共场所限流
为应对疫情快速上升的趋势,北京市防控措施全面升级,自10月27日起,北京市对重点区域实行更加严格的核酸检测政策,高风险地区实行“每日一检”,中风险地区实行“隔日一检”,其他区域则根据风险评估动态调整检测频次。
北京市多个公共场所发布限流公告,电影院、剧院、餐厅等场所实行预约制,单场次观众人数不得超过正常容量的50%,地铁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加强了消毒和通风措施,乘客需全程佩戴口罩,配合测温工作。
专家解读:病毒传播速度快,需尽快遏制扩散
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,潜伏期更短,防控难度更大,她呼吁市民增强防范意识,坚持“三件套”、“五还要”,即科学佩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保持社交距离,不要用手触摸口鼻眼,不要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口鼻,不要在公共场所摘口罩,不要接触不明来源的冷链食品,不要忽视发热咳嗽等症状。
专家还提醒,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,建议符合条件的市民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,尤其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,更应重视疫苗接种。
生活提示:如何在疫情中做好自我防护?
面对不断升级的疫情形势,市民应如何做好自我防护?以下是几点实用建议:
-
坚持科学防疫:出门佩戴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,避免聚集,减少不必要的外出。
-
加强个人卫生:勤洗手、勤消毒,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,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。
-
配合核酸检测:按照所在社区的安排,及时完成核酸检测,做到应检尽检。
-
保持良好心态:疫情期间,情绪管理同样重要,可通过运动、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。
-
关注官方信息:不传谣、不信谣,及时关注政府发布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。
疫情形势严峻,防控不能松懈
北京市最新疫情通报显示,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,新增病例数持续上升,风险区域扩大,防控措施全面升级,专家提醒,病毒传播速度快,防控难度大,市民需增强防范意识,坚持科学防疫,配合政府做好各项防控工作。
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,让我们齐心协力,共克时艰,早日战胜疫情,恢复正常生活秩序。
声明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官方通报整理,具体防控措施请以当地政府最新公告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