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省多地突发疫情,主产区安溪、永春等茶区实施管控措施,数百万茶农面临产量锐减、物流中断的困境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茶叶保供行动正在上演。
“封控第三天了,今年的春茶采收已经停滞,这下完了!”安溪铁观音茶业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焦急地说,自3月15日以来,福建省已有超过30个茶产区出现疫情确诊病例,其中安溪、永春、漳平三地的感染人数已突破千人。
01 疫情突袭,主产区按下暂停键
福建省卫健委3月20日通报显示,本轮疫情已波及全省9个地市,其中泉州、漳州两市报告的确诊病例数量占全省总数的75%,安溪、永春、南安、平和、华安等主要茶产区均有病例报告。
安溪县作为铁观音的发源地,全县共有15个镇、165个村(居)出现疫情活动轨迹,据不完全统计,全县共有约40%的茶企处于停产状态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停产率更是高达65%。
“我们村有3个确诊病例,茶山都被封了,采茶工进不去,茶叶卖不出去。”一位来自白茶主产区建阳的茶农无奈地告诉记者,建阳茶企协会数据显示,当地白茶春茶产量预计减少三成以上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随着清明临近,安溪铁观音价格已出现明显波动,据安溪县农业农村局监测,优质铁观音批发价较节前上涨15%,但受物流影响,仍有约40%的订单无法履约。
02 茶叶出口面临断崖式下跌
数据显示,2023年1月至2月,福建茶叶出口额同比下降28.7%,其中安溪县出口额下降幅度更是达到惊人的45.6%,这一数据背后,是全球茶叶消费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度调整。
“我们有200吨铁观音准备4月初运往东南亚,现在被海关扣留了。”一位安溪茶商忧心忡忡地说,据泉州海关统计,3月以来已有超过500吨福建茶叶被海关重点监管,其中大部分来自泉州、漳州两大茶产区。
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也受到显著影响,安溪茶业协会数据显示,线下茶庄客流量减少七成,电商平台订单量下降三成,更严重的是,部分茶企反映,一些原本承诺好的海外订单已明确表示取消。
“我们正在与海关保持密切沟通,争取为受影响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。”泉州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,对于因疫情确需紧急出口的茶叶,正在研究简化报关手续。
03 茶农自救,多渠道保产保供
面对疫情冲击,福建茶农正在积极寻求应对之道,在安溪县,一些茶企已开始尝试通过抖音、快手等平台进行线上直播销售,部分产品在24小时内实现售罄。
“我们开通了24小时线上接单通道,同时与顺丰、京东冷链合作,确保能发货的茶叶尽快出货。”福建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,他们已组织专业采茶队伍,对已采摘的春茶进行分级包装,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。
永春县一些茶企则选择将春茶转为春水,通过茶多酚萃取技术制作成液体茶饮,成功打开了一些新的销售渠道,数据显示,永春白茶转春水后,产品附加值提高了约30%。
在生产端,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已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茶山,指导茶企做好茶园消毒、病虫害防治等工作,他们还推出“茶企白名单”,帮助解决茶企员工核酸检测、重点物资运输等问题。
04 政府出手,多部门联动保障
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迅速响应,联合商务、交通、卫健等部门出台多项措施,全力保障茶叶生产流通秩序,3月18日,福建省茶业联合会发出倡议,呼吁各电商平台减免疫情期间的物流费用,降低茶企运营成本。
泉州市政府表示,将为符合条件的茶企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应急贷款,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,他们还组织专业团队帮助茶企对接线上销售渠道,解决滞销问题。
安溪县政府则推出“茶企防疫通行证”,对符合防疫要求、确需运输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,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,保障其原料和产品的正常运输。
05 未来可期,茶产业韧性显现
尽管疫情对福建茶产业造成了短期冲击,但长期来看,茶产业的韧性依然强劲,据福建省统计局数据,2022年福建茶叶总产量达43.3万吨,居全国第一,其中铁观音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%以上。
“疫情不会改变中国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趋势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福建茶产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,这将帮助产业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。
疫情也为福建茶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,数据显示,目前福建省已有超过60%的规模以上茶企建立了线上销售渠道,其中安溪县的线上销售额在疫情期间反而增长了25%。
安溪茶业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:“我们正在与相关部门协商,争取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同时,最大限度减少对茶叶生产流通的影响,春茶采摘期只有一个月,我们必须争分夺秒。”
茶农们已经在规划着夏秋茶的生产,一位安溪茶农说:“今年的春茶损失了,但只要秋茶能顺利采摘,我们还能撑下去,茶,是安溪人命脉般的产业,我们等得起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