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多地爆发的海鲜疫情让不少人忧心忡忡,诺如病毒借海鲜"乘虚而入",究竟该如何防范?疾控专家最新解读来了!
全国多地相继报告因食用海鲜引发的群体性呕吐腹泻事件,经疾控部门确认,这是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疫情,据国家卫健委最新通报,本次疫情已造成超过200人感染,其中多人因未及时就医导致病情加重。
疫情最新进展:诺如病毒借海鲜"乘虚而入"
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近期发生的多起群体性呕吐腹泻事件,经病原学检测确认为诺如病毒感染,调查显示,感染者均有食用生蚝、蛤蜊等海鲜的饮食史。
"诺如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能力极强,且可通过食物(特别是贝类海鲜)传播,这正是此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。"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表示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疫情呈现季节性反弹特征,往年此类疫情多发于秋冬季,但今年夏季就已出现,且传播速度更快,防控难度更大。
诺如病毒:这个"呕吐大户"为何特别危险?
诺如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"高致病性、高传染性"的病原体,它主要通过食用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,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呕吐物、排泄物传播。
感染者通常在摄入病毒后12-48小时内出现症状,主要表现为:
- 恶心、呕吐(呕吐物常为食物残渣)
- 腹泻(水样腹泻,无里急后重感)
- 腹痛、头痛
- 低烧、畏寒
虽然诺如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,通常1-3天可自愈,但对婴幼儿、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人群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。
防控措施:如何阻断海鲜传播链?
针对此次疫情,国家卫健委已发布《夏季食品安全防控指南》,其中特别强调:
-
彻底煮熟海鲜:所有贝类海鲜必须充分加热,确保肉眼可见的贝类完全煮熟,内部温度达到85℃以上。
-
生熟分开:处理生食海鲜的器具、砧板等必须与熟食分开使用,并彻底消毒。
-
正确清洗:用流动的自来水充分冲洗海鲜表面,但切忌浸泡,以免污染其他食物。
-
避免生食:海虹、贝类等易携带病毒的海鲜应避免生食。
疾控专家提醒,一旦出现疑似症状,应立即就医,并对呕吐物进行规范处置。"用含氯消毒剂清理呕吐物,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。"北京市疾控中心消毒效果评价室主任强调。
专家解读:疫情背后的关键问题
针对此次疫情特点,多位疾控专家指出几个关键问题:
-
病毒抵抗力强:诺如病毒在0℃环境下可存活数月,在60℃高温下需30分钟才能灭活,普通消毒剂难以有效杀灭。
-
易感人群广:几乎所有人群都易感染,5岁以下儿童和75岁以上老人风险最高。
-
防控重点在"食":由于食物是主要传播途径,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食品安全控制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"此次疫情再次敲响警钟,食品安全监管和公众健康教育仍需加强,特别是在当前消费升级背景下,生食海鲜市场需求增加,相关风险防控措施必须同步跟进。"
预防建议:这些细节你可能不知道
除了基本的煮熟、分餐等措施外,专家还提供了以下实用建议:
-
选购安全海鲜:选择正规市场销售的海鲜,注意保质期和储存条件。
-
正确储存:生海鲜应冷藏(0-4℃),尽快食用,避免反复解冻。
-
个人防护:处理海鲜时佩戴手套和口罩,回家后及时洗手。
-
环境卫生:处理生食后,彻底清洁厨房用具和操作台面。
-
特殊人群注意:孕妇、慢性病患者、免疫缺陷者应避免食用生海鲜。
警惕疫情反弹,守护"舌尖上的安全"
海鲜虽美味,但安全更重要,面对此次诺如病毒疫情,我们既要保持警惕,也要科学应对,专家建议,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腹泻病的监测和报告,疾控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,市场监管部门需强化食品安全监管。
"疫情就是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的防控短板。"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表示,"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真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。"
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,从每一次食品安全细节做起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