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导读:
深圳儿童感染率的最新数据
据深圳卫健委最新通报,截至2022年10月27日,深圳本轮疫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过1000例,其中儿童病例数量已突破200例,儿童在总感染人群中的占比达到15.6%,这一数据较前期有所上升,儿童成为本轮疫情中的高危人群之一。
从年龄分布来看,5岁以下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感染率最高,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生,专家分析认为,这与家长复工、托幼机构关闭、家庭聚集性传播等因素密切相关。
儿童感染率上升的原因分析
疫苗接种率偏低
尽管国家已批准3-17岁人群接种新冠疫苗,但深圳部分家长对儿童接种疫苗仍持观望态度,据深圳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截至10月25日,深圳12-17岁人群疫苗接种率约为92%,而3-11岁人群接种率仅为78%,远低于成人接种率。
专家指出,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,接种疫苗是保护其免受新冠病毒侵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,接种率偏低不仅增加了儿童感染风险,也影响了群体免疫屏障的建立。
托幼机构关闭导致儿童聚集性传播
疫情期间,深圳为控制疫情扩散,曾多次要求托幼机构和培训机构暂停线下运营,虽然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,但也导致儿童长时间居家,缺乏社交活动,增加了家庭内部的病毒传播风险。
许多家长因工作需要居家办公,儿童长时间与家长共处一室,家庭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渠道,专家建议,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应加强通风、保持社交距离,并定期进行核酸检测。
儿童防护意识薄弱
与成人相比,儿童对病毒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的理解较为有限,许多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,未严格执行佩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,导致儿童在公共场所感染风险增加。
部分儿童在感染后症状较轻,家长误以为儿童对新冠病毒具有免疫力,放松了防护意识,这也是儿童感染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。
儿童感染后的症状与应对措施
与成人相比,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症状通常较轻,但也不排除重症甚至死亡的可能,根据深圳儿童医院的统计,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肺炎、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。
专家建议,儿童一旦出现发热、干咳、乏力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,并进行核酸检测,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应加强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,儿童在感染后应居家隔离,避免上学,直至康复。
如何降低儿童感染风险?
提高疫苗接种率
深圳市卫健委呼吁家长尽快带孩子完成疫苗接种,尤其是3-11岁未接种人群,专家表示,疫苗是预防儿童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之一,接种后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。
加强家庭防护
家长应做好家庭防护,保持室内通风,减少不必要的外出,外出时,儿童应佩戴儿童专用口罩,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。
增加核酸检测频次
专家建议,儿童应定期进行核酸检测,尤其是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史的儿童,家长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,配合政府做好防控工作。
专家建议:儿童防护需“家庭+学校”双管齐下
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儿童防护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,学校应加强晨检、错峰上下学等措施,家庭则应做好孩子的健康监测和心理疏导。
专家还建议,家长在疫情期间应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,缓解其焦虑情绪,避免因心理压力导致免疫力下降。
深圳疫情中儿童感染率的上升,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,更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,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、加强家庭防护、落实学校防控措施,我们能够有效降低儿童感染风险,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,希望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疫屏障。
声明:本文数据来源于深圳卫健委、深圳市疾控中心及儿童医院官方发布,仅供参考,疫情形势变化迅速,请以最新官方通报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