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电信疫情诈骗手段曝光!这些防骗指南请收好

admin 新闻资讯 5

本文目录导读:

最新电信疫情诈骗手段曝光!这些防骗指南请收好

  1. 冒充“公检法”诈骗
  2. 虚假“疫情补助”诈骗
  3. “刷单返利”诈骗
  4. 虚假“网络贷款”诈骗
  5. “中奖信息”诈骗
  6. 虚假“网络投资”诈骗
  7. “冒充电商客服”诈骗
  8. “虚假购物”诈骗
  9. “虚假婚恋”诈骗
  10. “虚假招聘”诈骗
  11. 结语:提高警惕,远离诈骗

冒充“公检法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冒充公安、检察、法院等工作人员,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、诈骗等犯罪行为,要求其配合调查或提供银行卡信息,甚至威胁其家人。

真实案例:
北京一市民接到自称“北京市公安局”的电话,称其涉嫌洗钱,要求其将资金转入“安全账户”核查,受害人信以为真,险些造成财产损失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、短信进行案件调查;
  2. 不要轻信“账户异常”“涉嫌犯罪”等恐吓性语言;
  3. 遇到可疑电话,可拨打110或当地反诈中心电话核实。

虚假“疫情补助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谎称国家发放疫情补助金,要求受害人提供身份证、银行卡信息,或缴纳“手续费”“保证金”等费用。

真实案例:
上海一老人接到“社区工作人员”电话,称其符合疫情补助条件,需提供银行卡信息,老人将银行卡密码告知对方后,账户资金被迅速转走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疫情补助由政府统一发放,不会通过电话索要个人信息;
  2. 不要轻信“扫码领钱”“点击链接”等操作;
  3. 对方要求转账、汇款时,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。

“刷单返利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以“足不出户轻松赚钱”为诱饵,诱导受害人参与虚假刷单任务,初期小额返利骗取信任,后期要求大额投入。

真实案例:
广东一青年通过某招聘网站应聘“线上客服”岗位,被要求刷单提升店铺信誉,其投入5000元后,对方失联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“刷单”本身就是违法行为,正规平台不会要求垫资;
  2. 任何要求先付款再返利的兼职均为诈骗;
  3. 不要轻信“高薪”“轻松”等虚假宣传。

虚假“网络贷款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以“无抵押、秒到账”为诱饵,诱导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,或要求缴纳“手续费”“解冻金”等费用。

真实案例:
福建一青年急需用钱,通过某APP申请贷款,对方要求缴纳“保证金”2000元,其转账后,对方称系统冻结需再交5000元解冻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正规贷款机构不会要求预付费用;
  2. 警惕“无息贷款”“快速放款”等陷阱;
  3. 贷款前务必查看机构资质,避免私下交易。

“中奖信息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谎称受害人中奖、积分兑换等,要求其缴纳“税费”“保证金”等费用,否则无法领取奖品。

真实案例:
江苏一市民收到“淘宝”积分兑换奖品短信,对方要求缴纳200元税费,其转账后,对方称需再交500元解冻金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真实的中奖信息会通过官方渠道通知;
  2. 不要轻信“高额奖金”“紧急激活”等话术;
  3. 对方要求转账、汇款时,务必核实信息。

虚假“网络投资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以“高回报、低风险”为诱饵,诱导受害人投资虚拟货币、股票、基金等,最终卷走资金。

真实案例:
四川一投资者通过某平台接触“内幕消息”炒股,对方指导其投入10万元后,账户显示亏损,无法提现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警惕“内幕消息”“稳赚不赔”等虚假宣传;
  2. 虚拟货币投资需通过正规平台,避免私下交易;
  3. 投资前务必了解风险,避免盲目跟风。

“冒充电商客服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冒充电商平台客服,谎称订单异常或退款,要求受害人提供验证码、银行卡信息。

真实案例:
浙江一消费者在某购物网站购买商品,收到“客服”电话称需退款,对方索要银行卡验证码,其告知后,账户资金被转走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退款、退货需通过官方渠道操作;
  2. 不要轻信“官方客服”电话索要验证码;
  3. 对方要求转账、汇款时,务必联系官方核实。

“虚假购物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通过社交媒体、二手平台发布低价商品信息,诱导受害人付款后不发货或发空包。

真实案例:
山东一市民在某二手网站购买“限量球鞋”,支付500元后对方失联,其发现对方账号已被封禁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选择正规平台购物,避免私下交易;
  2. 收到可疑订单时,可先通过平台担保交易;
  3. 支付前务必确认商品信息,避免冲动消费。

“虚假婚恋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通过婚恋网站、社交软件编造虚假身份,以“结婚彩礼”“共同投资”等名义骗取钱财。

真实案例:
河南一女子通过某婚恋网站认识“富二代”,对方以结婚为名索要10万元彩礼,其转账后,对方消失不见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婚恋交友需谨慎核实对方身份;
  2. 不要轻信“富二代”“高富帅”等虚假人设;
  3. 涉及钱财往来时,务必保持清醒。

“虚假招聘”诈骗

诈骗手法:
骗子以“高薪招聘”“包吃住”为诱饵,要求受害人缴纳“体检费”“培训费”“押金”等费用。

真实案例:
重庆一求职者通过某招聘网站应聘“文职”岗位,对方要求缴纳2000元培训费,其转账后,对方失联。

防骗指南:

  1. 正规招聘不收取任何费用;
  2. 警惕“高薪”“包住”等虚假宣传;
  3. 求职前务必核实公司资质,避免上当受骗。

提高警惕,远离诈骗

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和焦虑,编造各种骗局,作为普通公民,我们应提高警惕,增强防范意识,做到“不轻信、不转账、不透露个人信息”,遇到可疑情况,应及时报警或联系当地反诈中心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。

防骗小贴士:

  1.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,开启诈骗预警功能;
  2. 保护好个人信息,不随意泄露身份证、银行卡等;
  3. 遇到可疑电话、短信,可拨打110或96110核实。

本文由【防骗指南】原创,欢迎分享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关注我们,获取更多防骗知识,保护财产安全!

标签: 最新的电信疫情诈骗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