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突袭洛南,这座小城正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而我们,都在守护这座城。
凌晨两点,洛南县城依然灯火通明,在一处临时核酸检测点,医护人员正争分夺秒地为居民采样,志愿者们则维持着现场秩序,引导居民保持两米间距。
“请大家戴好口罩,保持安静,不要聚集。”志愿者小王的声音因连日工作略显沙哑,但他依然精神饱满地站在岗位上。
这是4月15日,河南洛南县突发疫情后的第8天,自疫情暴发以来,这座县城经历了从恐慌到有序、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艰难转变。
01 疫情突袭,洛南封控升级
4月8日凌晨,洛南县突发疫情,首例确诊病例迅速引发全县警报,短短数小时内,洛南县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。
县政府紧急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议,成立由县委书记、县长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,下设9个工作组,全面部署防控工作。
“全县交通道路临时管控,所有小区实行封闭管理。”4月8日下午,洛南县政府发布的第一号公告向全县人民发出明确指令。
随之而来的是全员核酸检测的紧急部署,县政府征调了来自三门峡市中心医院、洛宁县人民医院等单位的1000名医护人员,分组分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。
截至4月15日,洛南县已累计开展7轮全员核酸检测,检测能力达到每天5万人份,检测结果均为阴性。
02 志愿者挺身而出,守护家园
“我是党员,我先上!”这是洛南县49岁的张书记在社区请缨时说的一句话,疫情来袭,他第一时间取消了周末的团聚,带领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组建起疫情防控突击队。
在洛南县人民路社区,像张书记这样的志愿者已有数百人加入疫情防控队伍,他们中有退休教师、个体商户、在校大学生,还有像张书记一样的基层干部。
“刚开始的时候,确实很困难。”志愿者小李回忆道,“一开始居民不理解,觉得封控太严格了,有抱怨的,也有不配合的。”
志愿者们采取了“敲门行动”,挨家挨户通知核酸检测时间,耐心解释封控政策,一天下来,嗓子都喊哑了。
“看到他们这么辛苦,我们小区的居民也开始理解了,配合度越来越高。”一位居民这样告诉小李。
03 物资保障,基层干部化身“采购员”
“张姐,你家米面油够了吗?要不要帮你买点?”这是洛南县滨河路社区网格员张红每天必做的“功课”。
封控期间,社区干部们化身“采购员”,为独居老人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购买生活物资,他们每天步行数万步,确保每户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。
“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每天只能接到很少的配送车辆,要抢时间抢菜。”洛南县市场监管局的李科长说,“后来我们和超市、菜市场沟通,增加了配送频次。”
洛南县委政府迅速组织起生活物资保障专班,统筹协调全县物资供应,截至目前,全县已建立15个生活物资保供中心,储备蔬菜水果、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2000余吨。
04 疫情防控,基层干部坚守一线
“我住的村子在山里,信号不好,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,我们得想办法。”洛南县马河村支部书记老赵说。
为了解决山区村民检测难的问题,洛南县派出流动采样车,深入偏远山区为村民提供上门服务,组织志愿者帮助老人填写健康码,引导他们使用“豫事办”等河南各地统一的健康申报平台。
“我们村已经实现‘零封存’,就是说不需要封控在家,但要严格执行各项防疫措施。”老赵说,这得益于村民的理解和支持。
在洛南县疫情防控指挥部,一组数据令人动容:全县1500余名基层干部、公安干警、医护人员、志愿者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,累计走访排查居民30余万人次,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.2万余件。
05 谣言应对,网络空间清朗
“听说洛南快没菜了,是真的吗?”“洛南会不会全城封控?”封控期间,各种疫情谣言在社交媒体上时有传播。
面对这种情况,洛南县委网信办迅速行动,组织专业团队及时辟谣,回应社会关切,加强网络巡查,对造谣传谣行为依法依规处置。
“谣言止于智者,更止于及时发声。”洛南县委宣传部部长刘涛说,“对于疫情信息,我们始终坚持及时、准确、透明的原则,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。”
截至目前,洛南县网络谣言举报平台已收到举报120余条,经核实后及时删除,有效维护了清朗的网络空间。
06 未来展望,信心比黄金更重要
“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。”洛南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、县委书记王海波表示,“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、市委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部署,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”
在洛南县第二人民医院,医护人员正在加班加点进行疫苗接种工作。“我们要为全县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。”院长说。
封控期间,洛南县中小学暂时停课,但“停课不停学”在线教育全面启动,教育部门组织优秀教师录制课程,通过电视、网络平台向学生免费开放。
“孩子们的学习不能落下,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。”洛南县教研室主任说。
清晨六点,洛南县的核酸检测点已经准备就绪,医护人员整装待发,志愿者们再次穿上红马甲,社区居民也开始有序排队。
“请大家保持耐心,相信政府,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。”洛南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最后一条公告写道。
疫情终将过去,这座小城的坚韧与团结,将成为战胜疫情的最大力量。